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

富庶的物質生活反令人難以快樂


曾志豪 (5D)

快樂,是指當一個人因為某些事而感到開心,從而展露出笑容,而這是最常見也是最容易見的情緒。全世界的人也希望每天可以快樂地過,可是在香港這個擁有十分富庶的物質生活的地方,在多個國際性的調查中「快樂指數」的排名並不高。為甚麼在一個物質生活充足的國際城市中,人們卻不是成正比的快樂呢?

我認為,這是因為香港的物質生活實在是太富庶了,人們每天都浸在一個紙醉金迷的世界之中,每天不用愁三餐不繼,不用擔心會熱得昏倒或是冷得要命的天氣,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也只是片刻時間,這些都是社會進步所帶來的方便。可見,又有誰對這些進步感恩?人們都只是顧著享受,每天「飯來張口,衣來張手」的生活,令到城市人愈來愈難感受到快樂了。從前的人們有一部手提電話已經是身份的象徵,足以自豪。可是到了現在,街上隨處可見都是智能手機,無論是大人或是小學生也會擁有這些智能產品,而且他們認為這是應得的,絕無半點感激之心。在從前,爸爸媽媽買了一架模型車也會開心得睡不著覺,非要抱著一起睡不可。可是現在的小孩卻視為這是應份的。這便是因為這個社會的物質生活太過富庶所造成的下場,人們在這個世界已經開始變得麻木了,他們需要獲得更好更先進的東西才能感到快樂,造成一個惡性循環。而起因,便是這個太富庶的物質生活,令人們都忘記了自己所得的不是應份的。

有人說他們不快樂是因為物質生活不夠好,因為富庶的物質生活是快樂的基礎,我絕對不認同這說法!因為快樂,並不是只局限於富庶的物質生活。在非洲,那裡有很多人三餐也吃不飽,過著人間地獄般的生活。可是他們並沒有抱怨,反而憑著不死的鬥志努力生存下去。而當他們找到食物或是能變賣的東西時,都會展露出無比快樂的笑容,比香港的人們獲得了新的玩意時更開心,而且開心得更久。

香港的人們會覺得很難才感到開心,是因為他們都被富庶的物質生活所包圍著,完全不知道甚麼叫知足,而且香港人不懂得從其他的途徑來獲得一些另類的快樂。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,其實做義工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,或是捐錢作善事,也能夠獲得快樂,而且這些快樂比起物質所帶來的快樂更有意義,心靈更能得到慰藉和感到溫暖,比物質的快樂更實在。

所以香港人,要學會知足和感恩,不要過份追求物質的享受,以免讓自己成為了物質的奴僕,和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,別再只是享受一刻的快樂,應該享受每人感到滿足和愉悅的快樂。


周嘉俊 (5D)

香港是一個物質生活十分富庶的地方,可是在多個國際性的調查中,「快樂指數」的排名並不高,反而是緬甸、非洲、剛果共和國等等其他的落後國家比富庶人快樂。引申出富庶的物質生活反令人難以快樂。事實上,根據大學調查所得,英美國家以及香港患情緒病及自殺率較其他地方為高企,名列前矛。所以,我比較認同「富庶的物質生活反令人難以快樂」這個說法,事實如此?這個問題很值得深思。之後,我們會深入探論這個話題。

首先,物質的定義通常也離不開「錢」這一字,通常物質在富裕國家上都會有一定的價格,要擁有某一些物質就需要付出一定量的金錢。而快樂的定義是指個人的生理、心理和社交的最基本健康,並且對自己的生活是滿足的,這種滿足感稱之為快樂。這樣到底物質是快樂的基礎,還是富庶的物質生活反令人難以快樂?

之後,討論的問題是富庶的物質是否快樂的基礎。有人認為金錢是萬能的,他要是擁有天文數字的金錢,富可敵國才是快樂。但是用心想一想,如果您是腰纏萬貫但是百病纏身的,感覺好受?這樣雖能賺盡世間財,但是有福不能享的味道不好受,這樣不是真正的快樂。現時,著名的智能手機蘋果集團的主席喬布斯雖然能賺到天文數字的金錢,但是他也未必快樂,享受不到這世界的物質就離開我們了。所以,物質富裕不代表快樂。著名球星米高佐敦也曾經說過:「我享受的是比賽的樂趣,並不在乎金錢。」從此可見真正的快樂並不是物質,而是精神。中國古代詩人陶潛歸隱田園,過著農耕之樂的生活,他放棄從官,放棄了高厚的薪酬。說明了物質並不是快樂的基礎。

至於富庶的物質生活反令人難以快樂這個說法很有道理。在國際性調查中,超時工作的情況香港是名列前矛的。香港人追求物質的程度已經達到瘋狂的地步,這樣不但會衍生出不同的情緒病,以及自殺率也相繼提高不少。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也相應增加。在古詩中習慣說也提及到,人每天都習慣地做某一件事情,人會麻木了,對某件事情失去了感覺。物質也是一樣,如果人們每天享受著豐裕的物質,人們會麻木了,變得越來越不知足。賭徒心理也是同樣地如此發生,他們越是有越多金錢,就是越不知足,越不快樂,越拼越多金錢在賭海之中,最後溺死於賭海。

最後,以多項事實證明了富庶的物質生活反令人難以快樂這說法是成立的,但富庶的物質是生活的基礎這說法相當令人質疑。富庶的物質不能滿足我們心理與精神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