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

教養子女的方法


題目:有人認為父母教養子女,應給予空間,給子女自己發展;有人認為應給予明確指導,讓子女依從。上述教養子女的方法,哪一種較為理想?試談談你的看法。
 
邵綺琪 (6B)

  父母教養子女,非一天一日的事,這條漫長的路可是分了幾個階段。因此「給予空間﹑自由發展」與「明確指導﹑讓子女依從」,兩者根本不應互相排斥,兩者之間亦並無矛盾。我們要著重的,應是探討其比重。

  嬰孩時期,正是小孩子建立基本生活技能的時候。如上廁所﹑說話﹑個人衛生及操作簡單器具等。故此時,父母「給予明確指導﹑讓子女依從」的比重便自然較多。這才能讓孩子學習分辨危險與學習「成為人」。

  到了小學階段,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與慾望,「自我意識」隨之增強。他們開始會表達自己的意見跟喜樂。

  宋慶齡小姐曾說「孩子們的性格與才能,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﹑父母,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。」因此此時,父母明確的指導是必須的。但與此同時,父母也應學習給予空間,讓子女在明確的指導下,有選擇的自由。

  然而,部份中國父母會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的財產。當然,這個想法沒有問題,問題在於他們總認為從事高尚職業才叫成才;當醫生﹑律師才是讓父母安慰的孩子。因此從小便灌以「只要好好唸書便好了,其他都別管了!」的概念。而基於這種憂心跟企圖下,部份父母往往在孩子學習階段給予過份的保護與限制,讓子女在壓力下被迫依從父母的指示。這不單剝奪了子女獨立成長的機會,更甚是剝削了他們學習生存及養成獨立人格的機會;扭曲了孩子的一生。他日孩子長大了,也許只能成為「高分低能」的愚才或所謂的「群腳仔」罷了。

  小學時期的孩子,開始會培養自己的興趣及與眾不同的技能。這時父母應指導他們分辨對錯與應否,然後給予適量的空間矛孩子選擇,並由此訓練他們發揮自己所長及學懂自立。因此,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,父母的指導,「意見」的成份應大於「一定要依從」。而「指導」與「自由」的比重亦應各佔一半。

  至於中學或青春期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及敏感的階段。孩子愈是愈注重個人形象與朋輩的認同,他們的「自我意識」比從前明顯增強,因此也開始出現較明顯的反叛。此時的父母,不應跟他們「硬碰硬」。因為過份的監管只會使他們更反感﹑更想遠離。這時,「發展空間」的比重顯然也應比「明確指導﹑依從」多。此時,父母該透過溝通跟體諒,重新瞭解子女的想法及要求,在和平的氣氛下與子女解剖對錯,引導子女選擇。這樣一來,不但可以改善親子關係,更能讓子女在正確跟合理的情況下,選擇並準備未來的人生路。 
  二十世紀,許多國家提倡「芬蘭式」教育改革。目的是幫助學生擺脫「田鴨式」教育,由此讓孩子有更大的空間及自由去探索知識,並訓練其獨立自主。要知道,這時候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認同與鼓勵﹑支持和諒解。責備跟否定只會令孩子失去信心及自主性。故之,「給予子女空間與自由」,在這階段來說,比重便較多。

  其實,「給予空間﹑自由發展」跟「明確指導﹑讓子女依從」,兩者根本不能比較。無論前者或後者,只要兩者在適當的階段作適當的配合,便是最好。再者,新世代的父母,教育方法又豈止兩種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